宋玉琳,80后秭归县梅家河乡人,目前经营忆乡情土特产合作社和味源农业开发公司两家企业。
是打工还是当老板,我选择了后者。
2000年,初中刚毕业,我在亲戚家开办的煤矿干勤杂工,负责近20个管理人员的一日三餐。繁重的体力活,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、打工的不易,同时也养成了勤劳的习惯、磨练了坚韧的意志。三年的勤杂工,我攒下人生的第一笔积蓄——2万元。
给别人打工,看别人脸色、听别人指挥、别人想给多少就多少,我实在是心不甘情不愿。更何况当时手头有了钱,而且自己已是18岁的大姑娘啦,就萌生了“不下厨房上厅堂”的老板梦想。2005年,我用仅有的2万元积蓄,接转了乡集镇的一家餐馆。开业之初,人家见一个小姑娘开餐饮店,都没当个事,顾客少、没生意、还有歧视和鄙夷,当时急得我团团转。“坐门等不来生意,那就请客!”。于是我就请各界的朋友来店通过免费品尝,让他们了解小店的品质和周到的服务,以扩大宣传,招揽生意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通过努力,顾客终于多起来,小店也逐渐走上了正轨。经过3年多的经营,小店给我回报20多万元。2008年初,我又转战宜昌市继续着我的餐馆事业。
香椿产业,既是吃出来的也是逼出来的。
十多年的餐馆管理经验,给予我很大启迪——人们越来越担忧的食品安全、对儿时味道的怀念,让我越来越思念梦里老家的大山,那里环境优美、资源丰厚、人民勤劳、乡情淳朴。
2013年,在家人的反对中,我盘掉了经营正火的市区餐馆,成立了梅家河乡忆乡情土特产产销专业合作社,梦想着我的二次创业。盘掉餐馆后,我成了无业的自由人,我又做出一个让家人担忧的决定,只身一人走南闯北。先是去看山东的蔬博会、陕西的农高会、武汉的农博会、安徽的台海香椿交流会,然后又去拜访山东香椿“疯子”……,近三个月的参观学习,十多万元的花费,一个产业雏形在脑海中清晰起来——采取“矮密丰” 模式,规模种植“红油”香椿。通过学来的经验,回老家流转了龙王山村约6亩地的荒芜河滩,投资12万元开垦、覆土、定苗。当年11月定植“红油香椿”苗19200株,亩平植苗3200株,建起了试验基地。2014年春季采椿芽1茬120斤,每斤售价20元,收入2400元,每亩收入400元,实现了“当年植苗、当年收益”的目标,突破了山区发展林果业5年以上投产的“魔咒”。
一举成功,让我更坚定了大规模发展香椿的信心。2015年1月,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,我成立了味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,在三掌坪村流转土地200亩,投资40多万元,建设香椿大田高产示范基地。示范基地全部为粮田,2014年秋季定植后,2015年春季的收益效果远远超过了贫瘠的河滩地,让当地老百姓看到了希望,纷纷表示愿意跟着我干,申请加入合作社,要求我给他们提供种苗、技术,当时无比激动和自豪,信心陡增。
俗话说,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
2015年下半年,我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,我投资的示范基地三掌坪村被纳入新一轮精准扶贫整村推进重点村、宜昌市特困村、副市长王国斌同志的联系点、宜昌市林业局的帮扶村,村里在研究农户的脱贫产业时,村民们一致要求发展香椿。与此同时,秭归作为坝上库首县,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启动实施,真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,我正犯愁的如何带动老百姓发展的问题迎刃而解。乡村两级借助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政策机遇,支持合作社与农户发展订单种植,2015年秋季,在三掌坪村发展订单香椿600亩、在鲁家湾村发展300亩,基地规模达到了900亩。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,增强产业发展凝聚力,确保农户的有稳定的收入来源,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了蔬菜种植订单,鼓励农民大行套种朝天椒、豇豆、四季豆等蔬菜,实施“以耕代抚”。
为了解决销售问题,我在抓好合作社基地发展的同时,更加着力于深加工产品开发,开发香椿酱菜、香椿咸菜、香椿干菜、等几个品种,实行“勤味堂”品牌营销战略和走电商这个新型销售渠道,2016年,在县经信局、供销社和人社局的支持下,我在茅坪山水龙城电商孵化基地建立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销售窗口,让我的产品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好评和回购。
发展村集体经济,合作社成了最大功臣。
三掌坪村是全县的重点扶贫村,也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空白村。2016年,三掌坪村根据扶贫攻坚工作需要,结合扶贫产业发展的实际,借助帮扶单位的力量,将原村办小学校舍进行改造,同时利用原学校操场新建了一栋占地600平方米的简易厂房,然后以年租金5万元的价格租赁给合作社进行深加工,租期20年,100万元的租赁收入成为该村集体收入的重要保障。
创业不忘桑梓情,用感恩之心回馈社会。
在创业过程中,我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、乡亲们的大力支持,我感激那一群最可爱的人,同时我也明白我肩上的那份责任,我给自已公司写了两句口号,一句是“携手勤味堂,一起过上好日子”;另一句是“发扬工匠精神,传承农家手艺”。第一句口号有两层意思:一层意思是我对社员的承诺,我要通过订单种植、安置就业,让社员们的日子越过越好;另一层意思是励志激励,只要勤劳,一定会过上好日子。第二句口号也有两层意思:一层意思是我的产品是祖辈传统方法生产,正宗的妈妈味道;另一层意思是工匠精神赋予传统手艺科技含量。
在这两句口号的引领下,合作社和公司共安置就业30多人,带动70多个贫困户顺利脱贫,当地的脱贫产业已初具规模,得到了广大父老乡亲的高度赞誉和拥护,也得到了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认可:合作社评为秭归县2016年度示范社、2017年度宜昌市年度示范社、公司评为宜昌市“林业龙头企业”,我个人荣获宜昌市妇联组织与农经局评选的“巾帼模范”、也光荣地当选为市、县两级人大代表。(创业故事来源:秭归县山水龙城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)